现代社会中,婚姻誓言似乎正在褪去其长久以来的神圣色彩,爱的责任也在悄然减弱。婚姻,在许多人眼中,正滑向一种“合则聚,不合则散”的便利契约。这与圣书所启示的婚姻本质——一种在上帝面前立下的神圣盟约——实在相去甚远。
这种对承诺的淡化、对盟约精神的忽略,尤其体现在男性对“为妻子舍己”之爱的理解缺失上。这种危机并非西方独有,它深刻冲击着全球的家庭结构,包括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社会。中国社会学者沈奕斐教授曾尖锐指出:“现代‘爱情婚姻’的理想化,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婚姻作为社会制度所必需的承诺、责任与共同成长的实质。浪漫激情消退后,缺乏契约精神(或盟约精神)的支撑,关系便容易崩溃。”这一洞见,恰恰印证了圣书所强调的、超越感觉的永恒承诺。
当今婚姻的脆弱与崩溃,根源在于人们(尤其是男人)对婚姻作为盟约的本质,以及爱所蕴含的牺牲真谛,认识日益模糊。
一、盟约 VS 契约:现代婚姻理解的误区
1. 婚姻是神圣的“盟约”(Covenant),而非世俗的“契约”(Contract)
* 契约基于利益的交换:满足期望则存,无法满足则废。
* 盟约则基于神圣的承诺:无论顺逆,双方都立定心志,坚守“彼此委身”的永恒约定。
* 圣书中最初的婚姻观,其根基正是上帝与人之间那种“盟约式”的爱,而非功利的满足。
神学家提摩太·凯勒在《婚姻的意义》中精辟阐述:“现代文化将婚姻曲解为‘浪漫至上’,但圣书当中婚姻的核心并非‘你让我幸福’,而是‘我为你献出自己’。这是一个‘盟约’的庄严宣告,而非‘契约’的精明谈判。”
中国哲学家赵汀阳在论述“关系理性”时,亦强调“信”与“义”是维系社会关系的基石。他指出:“现代契约精神固然重要,但无法完全取代基于‘信义’的深层承诺。婚姻中的‘信’,应超越法律条款的约束,指向一种基于共同价值与生命连接的、近乎‘盟约’的责任感。” 这一观点与圣书的盟约观产生深刻共鸣,共同指向超越功利计算的、深沉的承诺本质。
2. 婚姻盟约的神圣性不容轻忽
圣书玛拉基书明确宣告:婚姻不仅是两人之间的协议,更是三方(丈夫、妻子、上帝)之间的神圣盟约。任何对伴侣的欺骗、冷漠或不忠,本质上都是对上帝的背弃。
圣书学者约翰·派博对此强调:“婚姻不只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合同,而是上帝眼中一生一世的盟约,它映照着基督与教会之间那舍己的盟约之爱。”
中国哲学家梁漱溟在《中国文化要义》中分析中国伦理社会时,同样指出了家庭关系中“义务感”与“互相尊重”的核心地位。东西方文化传统都曾赋予婚姻超越个体的神圣维度与厚重责任,然而,现代性的冲击普遍性地导致了这种神圣感的失落。
二、爱的责任被淡化:男性“舍己”真意的遗失
1. “为妻子舍己”的实质内涵
* 圣书以弗所书中“舍己”的原文含义,指向“完全交出、无条件奉献、为他人牺牲自己”。这绝非一句象征性的“我愿意为你死”的豪言与口号,而是体现在每日生活中“我愿意为你活”的切实行动:
* 牺牲个人时间与舒适;
* 摒弃自我中心主义;
* 用心倾听妻子的需求;
* 耐心包容她的软弱;
* 保持忠诚、诚实、毫无隐瞒;
* 在她脆弱时给予支持而非指责。
作家C.S.路易斯深刻指出:“爱不是一种情感,而是一种意志的选择——当我们选择为了他人的益处而牺牲自己的利益,即使我们内心并不情愿,这便是爱的最高体现。”
中国教育家孙云晓长期关注父亲角色,他提供了一个契合东方文化的实践视角:“真正的父爱在于责任和陪伴,是榜样与引导。父亲在家庭中的‘在场’与‘尽责’本身即是一种无声的‘舍己’,是为妻子分担、为孩子筑巢的爱的表现。缺乏这种责任感,是现代家庭焦虑的重要根源。”
2. 现代男性缘何迷失“舍己”之爱?
现代文化中的三大误导性观念侵蚀着男性对爱的理解:
* 浪漫至上主义:将感觉视为维系关系的唯一纽带,感觉消逝便轻易更换伴侣。
* 成功主义扭曲:误以为赚钱养家、事业有成便是对妻子的全部“贡献”,严重忽略情感支持、精神陪伴的核心价值。
* 父权极端化:滥用“家长”身份进行控制,而非效法基督以牺牲和服务来领导家庭。
这些观念导致男性产生严重误解,例如认为“付钱就是爱”“不打骂就算尽责”,完全背离了“如基督爱教会”所蕴含的那种带着伤痕、背负十架的牺牲之爱。
沈奕斐教授也观察到中国男性的困境:“当代中国男性在家庭角色上常面临传统‘养家者’与现代‘情感伴侣’期待的双重压力。部分人选择逃避深入的情感投入与责任承担,或以物质替代情感,导致‘爱的责任’空心化。”这深刻揭示了文化转型期男性角色困惑对婚姻责任感的削弱作用。
三、重建之路:男人如何面对并重塑盟约之爱?
1. 认清盟约的属灵重量与社会责任
* 男人首先必须深刻理解:婚姻不仅是对妻子的承诺,更是对上帝应许的回应(属灵责任)。违背盟约,不仅是破坏家庭,更是亵渎上帝的圣洁。
* 从社会层面看,正如费孝通在《乡土中国》中论述的,稳固的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石。男人需要意识到,履行婚姻盟约也是对社群稳定与后代福祉不可推卸的责任(社会责任)。
特别是在恋爱与婚姻中,男人应主动承担保护关系的角色:
* 不推卸责任、不玩弄感情、不拖延选择。
* 择偶标准超越外表或收入,聚焦于神圣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人生目标(如服务社会、培育敬虔后代)。
* 以愿意委身、持守圣洁、尊重女性作为进入关系的基石。
2. 效法基督之爱:从舍己到服事
重新领悟基督对教会的爱:
* 不因教会的软弱而离弃;
* 不因教会的背叛而复仇;
* 不因教会的沉默而冷漠;
* 反而为教会舍命。
给丈夫们的几条实践建议:
· 每日为妻子祷告:焦点不是求上帝改变她,而是求上帝先更新改变自己。
· 每日表达爱与欣赏:通过言语和小行动传递心意。
· 每周表达具体感谢:肯定她的付出与特质。
· 每月深入对话:专注倾听她的心声,关注其工作、情感、灵性需求。
这与儒家“修身齐家”的理念相呼应。重建盟约之爱,起点在于丈夫自身品格的塑造(修身)及在家庭中的具体付出与担当(齐家)。
3. 将“爱的责任”转化为日常实践
男性需明白,爱不能仅靠物质补偿,必须通过陪伴、理解、共同分担家务和教育子女来建立深厚的信任与亲密感。
* 爱的责任包含多维度实践:
· 属灵遮盖:为妻子祷告、共同寻求上帝、建立家庭属灵生活。
· 情感连结:理解她的情绪、积极沟通、成为她情感的“安全港湾”。
· 家庭参与:积极投入育儿与家务,打破“男主外女主内”的刻板分工,践行真正的伴侣关系。“父亲回家”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,也是对妻子最实在的支持。
· 忠诚守约:坚守承诺、坦诚沟通、在思想、情感、行为上保持专一。
爱的责任,本质上是持久的“同行”与“委身”,是在平凡日子中相互扶持、彼此成就的旅程。
4. 建立“婚姻守约同盟”,寻求属灵伙伴同行
* 盟约之爱需要扶持、提醒与共同维护。男性需要融入真实可信的属灵群体,彼此守望婚姻、相互负责、共同成长。
* 为何需要“同盟”?
· 突破孤立陷阱:避免单打独斗,弟兄间坦诚敞开,分享软弱与挑战。
· 持久需要守望: “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……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。”盟约之爱在守望中得以坚固。
· 建立生命问责:非为控诉,乃是以怜悯之心彼此提醒、陪伴成长。
* 打破教会中的“沉默文化”:
· 许多弟兄误以为谈论情感和婚姻“不属灵”,实则逃避现实等于放弃信仰实践。
· 效法耶稣在约翰福音13章里与门徒深度开放的关系:祂洗脚、谈生死、表露情感,我们亦需追求真实深切的生命联结。
* 如何建立“同盟”?
· 组建小而真实的团契:每组3-5人,定期聚会(如每月一次)。内容超越查经,聚焦彼此生命状态(婚姻现状、挑战、挣扎),进行代祷与切实鼓励(彼此担当)。
· 设定“盟约问责机制”:成员主动提出具体、可衡量的婚姻成长目标(如:每周专心陪伴妻子X小时、承担某项固定家务、学习沟通技巧)。同伴定期跟进,给予认可与善意提醒;坚持 爱心说诚实话,拒绝借口。
· 属灵遮盖与祷告同行:每次聚会为彼此婚姻、家庭、儿女祷告。鼓励彼此成为“家庭中的属灵领袖”及“负责任的丈夫/父亲”,而非“被动的宗教旁观者”。
5. 面对盟约破裂:从悔改到重建之路
* 属灵伙伴关系不仅预防失误,更扶持跌倒者重新站立。当弟兄因失败陷入自责时,真正的同盟会:
· 帮助他直面错误(不掩盖、不推诿),在上帝与人面前真诚认罪悔改。
· 扶持他进入属灵的医治与更新。
· 陪伴他通过具体行动、持续耐心与透明沟通,逐步重建信任,重新立约。
神学家约翰·派博曾说:“男性的勇气,不在于他们不曾失败,而在于他们如何依靠主重新站起来,继续担负起爱的责任。” 这过程也体现了儒家“改过自新,善莫大焉”的智慧,以及重建信任所需的“诚”(真诚)与“毅”(毅力)。
结语:神圣的召唤与生命的丰盛
婚姻的盟约,是一生的神圣召唤,是上帝的重托,也是对社会的基本责任。爱的责任并非重轭,而是通往灵性成熟与生命丰盛的必经之路,是“修身齐家”的核心实践。当下普遍的婚姻危机,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男性和女性对盟约神圣性的认识匮乏,以及对爱的责任本质理解的软弱。
让我们回到十字架下,学习耶稣那“爱到底”的榜样。当教会的男人在圣灵的引领下,重新认识盟约的责任,切实践行为妻子舍己的爱,积极参与家庭建造,这不仅将带来个人生命的更新和家庭的稳固,也必将在社会中释放积极的影响力。正如费孝通先生倡导的“文化自觉”,我们亟需在现代语境中重新发掘并践行那些维系家庭和谐、社会稳定的核心价值——无论是圣书启示的“盟约”与“舍己”,抑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“诚信”与“责任”。这将成为重建现代人对婚姻信心的重要基石。
“这个世界或许将婚姻视作合同,但教会当视婚姻为祭坛。”愿教会中的每一位男士,不仅是在婚礼红毯上西装革履,更是在每天都能披戴基督的爱,以谦卑、勇敢、负责任的心志,投身于盟约的实践,在家庭生活中活出真实的信仰与美德。
正如提摩太·凯勒所言:“真正的婚姻之爱并不依赖于‘找到合适的人’,而是靠‘立约的力量’。当两人在上帝面前立约,愿意爱对方‘即使他不配’,这才是婚姻的神圣与力量所在。” 这与中华文化对“信守承诺”“同甘共苦”的婚姻理想的不懈追求遥相呼应。在上帝话语与智慧的引领下,让我们共同守护并重建这神圣的生命盟约。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